• 实践站
    23个

  • 志愿服务队
    27个

  • 志愿者人数
    709人

  • 累计活动次数
    2982次

天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
当前位置 首页 天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

近年来,天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切实担负时代使命,紧紧围绕县委、县政府中心工作,充分统筹资源,提前谋篇布局,结合自身实际,凝聚群众、引导群众,以文化人、成风化俗,全面推进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和文明实践活动开展,努力打造文明实践典型和样板,助力乡村振兴。

一、健全机制,坚持高位推动,把好文明实践“方向盘”

天明镇探索创新、扎实推进,建成1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23个村(社区)实践站、8个文明实践点。同时,组建了由镇党委书记担任所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,下设8支志愿服务分队、23支村(社区)志愿服务小队、N支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队;志愿服务队以群众需求为重点,以“讲、评、帮、创、倡、乐、庆、扬”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,全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400余场次;镇级74名机关干部100%注册为志愿者,每村志愿队伍不少于20人,共建立了由530余名素质过硬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;统筹镇财政预算经费7万元,整合党建等活动经费,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和各项活动开展;形成了机构健全、队伍完善、运行顺畅、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。

二、文明入心,精准对接群众,增强文明实践凝聚力

天明镇紧紧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“传播”和“实践”两个发力点,紧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,精准对接群众需求,分众化、精准化、对象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。集结有关爱心人士,发挥退休老干部、老党员、老娘舅等爱心力量,按需推出了理论宣讲、植绿护绿、农技服务、慈善关爱、义诊义剪、科技科普、环境保护、文明交通8个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清单,将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落在了实处。

三、文化润心,创新实践载体,激发文明实践生命力

以“五个送上门”为抓手,创新推出了“天明帮帮团”文明实践活动:整合村党支部书记、退休老教师、党员代表、乡贤、道德模范等宣讲骨干,结合群众工作生产需要,自带马扎、入户拉家常,坐到村民家中、走进田间地头,为他们送去“党的二十大精神”“红色故事”“防范电信网络诈骗”“农技养殖”等政策知识宣讲,做到政策宣讲“送上门”。

面对山区高龄老人、留守儿童、重病残疾等特殊人群出行不方便的实际,因地制宜、就近就便开展保洁、助耕、普法、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,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,做到志愿服务“送上门”。以入户话家常、唠感情为主要方式,在润物无声中收集群众操心事、烦心事。特别是聚焦空巢老人以及特困群体,帮助打开心结,解决精神寂寞、心理孤独等现实问题。在日常走访中随时听取群众诉求,面对面化解家庭邻里之间“过不去的那道坎”,做到排忧解难“送上门”。

关注群众“四季”困惑,把“标准答案”送进群众家门。结合农村种养殖需求,开展“科技特派、田间地头”志愿服务,现场讲解测土配肥、高产种植、畜牧防疫等技术,将群众“ 取技术经” 变为志愿者“送致富经”。开展卫生健康等志愿服务,消除农村健康知识盲区,群众不信邪、农村不恐慌,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,做到解疑释惑“送上门”。开展“四会”大家议活动,将服务“见缝插针”融入红白事,在红白事宴前做事主的工作, 逐步改变高价随礼、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。针对一些陈规陋习,用本地方言编出村规民约,公示在显眼位置,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文明风尚,做到成风化俗“送上门”。

四、节日暖心,凝聚关心关爱,提升文明实践感召力

以重要节点为契机,开展“我们的节日”主题活动,并培育文明礼仪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。今年在各村开展“迎新春送温暖”、庆三八妇女节表彰先进典型、清明节祭奠革命烈士、六一儿童节“关爱儿童成长”等活动,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。